首页 > 回忆生活资讯 » 正文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弹拨乐器,你认识几种?丨%x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弹拨乐器,你认识几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不仅拥有内涵丰富的音乐文化,也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乐器,下面,曼声艺术为您科普一下中国的弹拨、击弦乐器。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极具表现力的传统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

直项琵琶:最早出现与我国秦代的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弹拨乐器,因其多为直颈琵琶,我们可以将其称为 " 直颈琵琶 "或“五弦琵琶”;

曲项琵琶:由西域传入我国的一种弹拨乐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 " 曲颈琵琶 " 或 " 胡琵琶 "。

南音琵琶:是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柳琴: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汉族传统乐器。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纳西琵琶:是纳西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汉族地区琵琶相似,但体积较大,音箱较为扁薄,保留着古老的形制,可用于弹唱、独奏、重奏或器乐合奏,是演奏纳西古乐(洞经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怒江琵琶:是当地汉族人对“达比亚”这种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的称谓,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兰坪等地,又称“达边”。

火布斯: 蒙古族弹拨乐器,又称“火不思”、“和必斯”等,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其布厄:汉族称傈僳琵琶,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陵等地。

电琵琶: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八角月琴:见上图,音箱为木制八角形。

六角月琴:见上图,音箱为木质六角形。

彝族月琴:月琴虽不是彝族特有的乐器,但深受彝家喜爱,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是彝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在彝语中称“巴布”“班匹”或“和巴”。彝族月琴音箱圆形的称库竹、棱形的称八角琴。月琴有二弦、三弦及四弦三种,基本形状为长颈圆腹。

台湾月琴:也称双清,福建月琴、八角琴、梅花琴,中国南方汉民族乐器,是福建闽派音乐的重要弹拨乐器。双清由古代的阮演变而来,保留旧式阮的特点。形制与京剧月琴相似,但是杆更长,用2到4根弦,以2弦最为普及。流行于旧时的闽地(今包括福建、台湾、潮汕和浙南地区)。

京族月琴:也叫越南月琴,是我国少数民族京族的常用乐器。

曼多林:俄罗斯族民族乐器,又称“曼多林”“曼陀铃”等,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形体较小、面平背驼、琴身形状如半个梨的弹拨乐器。它的琴颈较短,与吉他一样,指板上有弦枕并装有许多向上凸起的横格,也就是“品”,把琴弦划分为许多半音。它有八根弦,因为是每两根相同音高的弦成为一组,所以等于只有四根弦。其定弦与小提琴同,为g——d1——a1——e2。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传统乐器。

巴朗孜阔木:是塔吉克族弹弦乐器。历史较悠久,具有宏亮、浑厚和深沉的音色,过去为宗教乐器,使用范围很窄,现已用于合奏及歌舞伴奏中。流行于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族地区。

大阮:民族弹拨乐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创制,当时称琵琶。阮(古琵琶)——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奏此器而得名。

中阮:次中音阮的简称,中阮音色浑厚,是阮族乐器里的次中音乐器。

小阮:属高音阮,音色高亢,是阮族乐器里的高音乐器。

秦琴: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共鸣箱小于阮和月琴,但琴杆较长,琴箱形状多种,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琴箱已与今日之秦琴相似,但琴杆较短。

八角琴:为莆田民间独有的乐器,木制钉状盒形板面类。音箱成八方形,形似双清,每个框边都镶嵌精细的山水人物雕刻。两轴张两弦,轴定雕刻梅花,投十二个品位。全长89厘米,音箱对边距离26厘米,厚5厘米。

梅花琴:秦琴的一种,音箱由六或八块硬质木板胶接成边框,呈梅花形、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

电子秦琴:南三弦,又名广三弦、广东三弦、广东秦琴、皮鼓琴。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海南三省。是近代才出现的乐器,产生的年代较晚。早期的用传统琴轸和圆形音箱,后期出现了吉他型的弦纽和吉他型音箱。音箱前面板是用铁圈和蟒皮来发生共鸣。

电阮:电鸣乐器

四弦琵琶:侗族琵琶种类之一。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构成的。在各地区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奏.它除了独奏、合奏外,还可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很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乐器。

苏古笃:又称色古笃,汉语称为火布思、胡拨、琥珀,纳西族弹弦乐器。纳西语苏古笃是一定要学会的意思。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与现在普遍流行于新疆少数民族中的火布思以及西藏普遍流行的扎木聂是同族乐器;苏古笃与扎木聂形式更为一致,只是弦轴多少的差别罢了;在云南省,滇中和滇南的汉族洞经乐队中,从旧社会到现在,都有使用,汉语就称为胡拨。

巴拉莱克琴(балалайка), 俗称三角琴,俄罗斯族独有的民间弦乐。这种乐器的形状为三角形、琴颈细长、有3根琴弦,4-6个弦柱。虽然巴拉莱卡琴 的“形体”基本相同,但是其“个头儿”却大小不一。大的1.7-8米,小的则只有600-700毫米。琴体的大小决定着它的音域和音高。常与曼陀林、吉他、手风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爱。

羊头弦子:琴身木制,音箱呈椭圆形。上蒙羊羔皮,琴头饰如羊头,设两个弦轴,张两根丝弦,用拨子弹奏,亦可用姆指弹拨。音调清脆,可用于自弹、自唱或伴奏。

天琴: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壮语称鼎叮(壮文:den,越南文:then),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小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 悠长。由 于各民 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 环境的差 异,近千年来,无论从用材和 外观的制 作,还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 技巧的发 展,小三弦在许多 方面 都发生了 历史 性的变 化,形成了门类众多、各有所长、 各具特 点的局面。

龙头三弦:是白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白语称匈子加。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

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或“书弦”,全长约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而得名。它是中音乐器,也可作低音乐器使用,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如鼓书、弹词、单弦之伴奏和曲剧,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并可独奏或参加器乐合奏。在曲艺伴奏中常居于主弦地位。

绰伦琴:锡伯族民族乐器,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非腾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地区,由弹拨乐器冬不尔改良而成。

库姆孜琴:是一种全木质的乐器。长1米左右,琴箱稍扁,近似梨形,颈细长。琴轸并列一侧,是三弦弹拨乐器。柯尔克孜族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一把库姆孜琴,人人会弹库姆孜琴,它和柯尔克孜人的白毡帽一样,已成为本民族的一个标志。

小忽雷: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间流传甚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制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誉为稀世珍宝。

大忽雷: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它是唐代音乐家韩滉参考西域曲项琵琶的形式,创制而成的两弦乐器,它和南诏的龙首琵琶较为相似,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间流传甚少。

都塔尔:是维吾尔族民间唯一的指弹弦乐器—。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独奏,也可与手鼓一起为歌舞伴奏。“都塔尔”的琴声清脆、悠扬,是新疆的维吾尔族、钟情的也是唯一的民间弹弦乐器。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优美,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常用于独奏。汉文史籍中,有“丹不尔”、“弹拨尔”和“丹布尔”等译名。琴身木制,音箱较小,成瓢形。琴身修长,以丝弦缠成16至20余品位。有钢丝弦五根,内二弦与外二弦调成同音,与中弦成五度关系。音域宽广,音色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麦昔若普”和演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主要乐器之一。

鱼头三弦葫芦琴:仡佬族民间乐器。

侗族琵琶: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构成的。在各地区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奏.它除了独奏、合奏外,还可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很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乐器。

扎木年:西藏民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 传统的扎木年,由 共鸣箱 、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扎木年多分为四种规格:低音扎木年、大扎木年、中扎木年和小扎木年。

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筝: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瑟: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伽倻琴:亦称朝鲜筝,是朝鲜民族的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朝鲜半岛和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

独弦琴:京族弹弦乐器。京语称旦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我国南方盛产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乐器,挑起竹皮为弦(俗称篾弦),用以敲击或弹拨,并由此使弦鸣乐器得到不断发展。

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失传。千百年来,只见记载,未有实物。但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实物,当时被文物界称之为新中国建国四十余年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弹弦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盛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卡龙(Kalon)音色轻细悠扬,委婉动听,令人心旷神怡。

玄琴,是古代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玄鹤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曾流行于吉林、辽宁等地区,状似中国的筝,不同的是用拨子弹奏。

蝶式筝: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责任编辑:

标签:乐器 流行
盘点魔兽世界中好看又经典的单手斧丨%x
原创婚后放弃事业做家庭主妇,却因小三插足离婚,至今单身丨%x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