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明星资讯 » 正文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谈谈日本人的生死观丨#x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谈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长文预警,阅读注意。本文共计字数1784,阅读所需时间估算为5分钟(300字/分钟计算)」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着。”——《挪威的森林》

如果问一个人类文化学家,这个世界上有哪些民族会对死亡有着深刻的痴迷与崇拜,那么他大概可以给你好几个答案。然而,虽然你可能会听到某个来自非洲偏僻村落的名字,又可能听到某个来自南美,如今只剩下一片瓦砾的古代文明的名字,但只有一个名字,一定会从他口中说出,而你大概也会知道——那就是大和民族。

通过译猫之前一系列的文章,或许读者们都已经多少理解到日本人传统审美的几个关键词:“物忧(monouge)" , “雅、静、美”,与“死亡崇拜”。其实“死亡崇拜”又是让外人最为着迷以及最不解的部分——似乎在他们眼里,死亡并不是一件值得畏惧的事情。

军国主义的前世今生

日本人对死亡的无所畏惧与向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同盟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惊讶地发现日本军在毫无胜算与希望之时,会选择自杀而死,而不是投降结束战斗。在战争末期,优势一面倒向美国之时,日本军依然似乎无所顾忌地发动各种如自杀般的袭击——其中就有最为人知的神风(Kamikaze)敢死队。甚至有不少部队在天王宣告战争结束之时,依然发动政变夺取军权,希望实现日本列岛的“一亿玉碎”——牺牲日本列岛上一亿的生命来将战争进行到底。

但在当时的美国人眼里看来,这是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和独裁政权洗脑下的双重作用。战争末期,日本战斗人员大量死亡,物资运输之路也被切断,日本军当时已经必败无疑。因此当时得知日本的“玉碎”计划之际,几乎没有美国军官能理解这个疯狂的计划。

在美军终于领悟到本土作战可能带来的惨重伤亡之后,他们使用了原子弹——而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日本国会还在为“战与降”吵成一片,吵到第二天传来长崎也被核爆的消息为止,才总算有了无条件投降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的产生,是因为日方估计美军大概拥有250枚原子弹。如果当时日本知道美国只制造了两枚,并不能保证当时疯狂的军国主义者们不会让自己的国民拿着木棍吃着树皮继续发起盲目的“万岁冲锋”。而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日本人民来说,为帝国与天王战死,是无上的荣耀。

以如今的视野来看,当时的军国主义者们正是利用了日本文化里武士道的“忠君”精神,将其强化,异化,来对全体国民进行洗脑。但是这依然无法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脱离关系:在国际卫生组织(WHO)精神保健科工作的贝托罗迪博士指出,在日本,自杀似乎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自杀的原因多是过劳,失业,破产等,但日本人也把自杀视为保护自己名誉的最后方式。著名杂志《经济学人》(Economist )曾经这样评论日本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日本人认为自杀是一个勇敢的行为,日本社会对失败感到极端羞耻,基本不会考虑东山再起的机会。因此,他们认为自杀是勇于面对命运的正面行为。”

武者之道

与大陆国家不同的事,日本作为岛国,自然灾害频繁,死亡的降临常常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不可抗拒性。这让“人生无常”的世界观深深刻入大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里。而日本那种追随刹那美丽的”物哀“审美由此而生。而这和鼓励牺牲的武士道恰恰一脉相承——“花ならば桜、人ならば侍(花属樱花,人属武士)“,日本的古人曾如此描述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每每朝夕,念念悟死,则成常住死身,乃武道之自由。“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死亡崇拜“的审美越发深入人心。这种价值观不仅造就了让人崇敬的武士道精神,还孕育出了魔鬼般的军国主义——生命如此脆弱,无论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在大义面前都不值一提。

可惜当时的日本人民并不明白,这种”大义“,仅仅是为了掌权者满足自己更大权力欲望而寻来的说辞而已。它建立在无辜者尸骨累累的残骸之上,为世界历史抹上了血腥浓重的一笔。

宿命与自由

战后,日本人在经历灭顶之灾后终于明白了依靠“战争”成为大国一路不通,转而发展国民经济,大概是在“一生悬命”的武士道精神的支持下,在战后40年,日本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转眼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人权也西方文化的普及下渐渐得到了更大的尊重。然而,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却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无常与虚幻,依然是生命最大的主题。

在日本现代文化史里,以死亡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在著名作家村上村树的一系列作品里,自杀而死的角色就达到了26个。而作家本人自杀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投水自杀的《人间失格》作者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切腹自杀的三島由紀夫(みしまゆきお);口含煤气管道自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罗生门》的原著作者,服用过量安眠药而死的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

这些艺术家们的死,成就了大众眼中对艺术之美的极致演绎——所谓艺术,或许就如艺术家的生命一样,在极致中绽放,留下绚烂的剪影,然后毫无依恋的逝去。

(待续)

文: Light君

本文为译猫原创,如需转发请注明转自译猫~喵

责任编辑:

标签:日本 自杀
齿匠东方美牙项目多吗?做完效果怎么样? - 副本 (6)丨#x
全瓷贴面防色巩固专利技术怎么样?做的人多吗? - 副本 (8)丨#x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