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娱乐资讯 » 正文

六国论教案丨~@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梳理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

1.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 理解本篇政论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 苏洵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①“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②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幻灯片】

3.介绍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幻灯片】

三、文本研读

1.正音正字: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

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2.梳理文本思路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幻灯片】

3.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4.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提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幻灯片】

背诵第一自然段。

5.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幻灯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一、文本研读

1. 研读第三段。

(1)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内容研习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幻灯片】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幻灯片】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

(1)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2)研习内容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幻灯片】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1)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幻灯片】

二、探究本文的论证特点

【提问】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的呢?

【明确】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得出结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这是用对比论证从作战部署的不明确这一方面论述的。接着说对于祖先辛苦得来的土地“子孙视之不甚惜”,得出“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事实。从诸侯守土意识不强来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然后说“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们对割地后果认识不足。最后用引用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论证“赂秦而力亏”的道理。【幻灯片】

【提问】第三段又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呢?

【明确】齐,“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赵,共同点是“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灭亡是因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是因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幻灯片】

三、课堂总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一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说明论点,然后分承论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文章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文中先后采用提问、设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起伏多姿,活泼新颖。突出的问题,还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选材典型,描述生动,说服力很强。

文章结尾,借古讽今,颇富于启发性。

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对秦统一六国,看不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帝王开国,看不清掠夺剥削的本来面目;对“谋士”“奇才”乃至帝王统治者,寄以过高的幻想等,都是我们所要扬弃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所以强调六国的败亡,主要由于“赂秦”。其实,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不重视改革,因循保守,又不能坚持“合纵”的联合抗秦的策略,以至被秦各个击破。

四、延伸作业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幻灯片】

五、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六、教学反思

责任编辑:

判了!周杰伦起诉厦门网红餐厅获赔22万元丨&
微博阅读量是怎么计算的,怎么增加微博阅读量丨~@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