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健康资讯 » 正文

【科技人科技事】把人生献给革命与数学事业的谷超豪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前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得该奖。
今年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庆祝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节日,广西科协公众号将陆续为读者呈现这33位科技人物的风采,展现他们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矢志创新的精神。
题记
201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谷超豪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谷超豪作为中国现代第二代数学家的代表,在被誉为“金三角”的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三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其创立的复旦大学偏微分方程学派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其卓越的数学成就举世公认。人物评价
1.评价
谷先生在科研上我觉得,一个是责任,一个是对数学的兴趣,这两个占有了他生活的全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家兴评)
作为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谷先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家集合在一起,诞生了许多一流的学术成果。(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辛厚文评)
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尔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法国科学院院士Y.Choquet- Bruhat评)
2.所获荣誉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4年 当选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1995年 获得第二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5年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09年 一颗国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
2010年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 复旦大学为纪念谷超豪设“谷超豪奖”
人物简介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城区高盈里7号(今属温州市鹿城区)。
1931年,5岁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1933年,入瓯江小学二年级就读。
1937年,从瓯江小学毕业,进入联立中学(今温州二中)。
1938年,免试转学至温州中学初中部,并积极参加温州中学学生抗日宣传活动。
1940年,经冯增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初中部,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该校高中部。
1941年,温州被日军占领,随学校逃难至青田县白岩,并参加温中剧团到丽水演出抗日话剧,担任后勤工作。
1943年,因中共温中支部书记何生被捕,党组织关系中断;同年,毕业于温州中学高中部,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转入理学院,就读数学系。
1946年,回杭州学习,和浙江大学同学吴士濂、薛天士发起组织求是学社,任社长,推动学生运动,参与发动并参加“六一三”杭州大游行。同年,参与抵制英国轮船开进瓯江的抗议活动,并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数学系代表,筹编学生自治会机关报《求是周报》。
1947年,参加浙江大学学生抗议美军暴行游行,任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代表会秘书,参加苏步青、陈建功分别主持的微分几何、函数论讨论班。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任助教;同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在中共杭州市委领导下,成立杭州市科协工作组,任工作组组长。科协杭州分会新理事会成立,任理事、秘书,主持日常工作。科协党支部成立,任书记,直属市委。
1950年,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化局科普科科长,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为全国科普协会发起人之一。同年完成了第一批较系统科学研究工作,写成《隐函数表示下的K展空间》等论文。
1951年,作为中国科联代表团成员,赴捷克布拉格参加第二届世界科协代表大会。同年,回浙江大学任教,担任中共浙江大学总支统战委员。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杭州市委委员,并发展苏步青、谈家桢等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3年,到复旦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化学系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辅导陈传璋讲授的数学系数学分析(二)课程,并在苏步青指导下从事科研。同年年底,获“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团积极分子”称号。
1956年,被推选为上海市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同年,晋升为副教授。
1957年,到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担任留学生数学力学系党支部书记,参加拉舍夫斯基和菲尼可夫分别领导的两个微分几何讨论班,开始研究李·嘉当变换拟群,参加盖尔芬特和奥列尼克教授关于守恒律方程组的课程。
1959年,通过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论文答辩,获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是当时莫斯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博士。后回国建立双曲守恒律讨论班,任复旦大学微分方程教研组主任,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0年,晋升为教授。
1962年,受聘任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数学组组员,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遭批判,在校内劳动,曾到上海市横沙岛、宝山县罗店公社徐家宅大队劳动。后分配到复旦大学理科大批判组,查阅、整理数学、物理方面的资料。
1976年,回到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
1978年,发起并组织在四川省峨眉山举办的全国现代偏微分算子学术会议。同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
1980年,受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天文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访问联邦德国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做学术报告。同年,担任基础数学、流体力学博士生导师。
1982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后兼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
1986年,受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数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98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成立,担任组长。同年,与郝柏林、郑哲敏等倡议在国家攀登计划中建立“非线性科学”项目,并任《辞海》编委兼数学分科主编。
1991年,在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席会上,被国家科委聘为“非线性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3年,应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吴大猷院长的邀请,与胡和生等作为“第二批大陆杰出科学家”访问台湾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994年,当选莫斯科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院士;同年2月20日,复旦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9年,担任温州大学校长。
2006年,卸任温州大学校长职务,将7年里温州大学支付的140万元薪资全部捐还温州大学,给贫寒学子设立奖学金。
2012年6月24日凌晨1时8分,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原标题:《【科技人科技事】把人生献给革命与数学事业的谷超豪》
阅读原文

基层党组织书记“百人千场”宣讲在威海持续升温
日照:办事“无证明” 服务有温度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