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健康资讯 » 正文

【工作动态】强化“三个支撑” 赋能城乡基层依法治理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潍城区坚定扛牢主体责任,真正把“硬件建起来,平台搭起来,队伍拉起来,机制活起来,资源动起来”,推动了实体化、实战化、实效化运行,为群众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地提供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老百姓身边“急难愁盼”的法治问题,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法治思维和法治路径支撑。

一、强化中心建设,夯实“平台支撑”
一是新建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条龙跟进、一揽子解决”的思路新建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律师、仲裁、司法鉴定、心理辅导、法律援助、行政复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社区矫正等全科入驻,人社、住建、民政、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热点部门现场办公,实现了“老百姓的法律服务需求都能在这个平台得到解决、找到答案”的功能定位。二是融合配套街道法律服务。在9个街道全部建立了集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和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一体运行的法治服务融平台,区、街实现动态视联、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既是街道本级的指挥、研判、调度、服务、处置中心,同时也是区级中心的纵向联动协作节点。三是动态覆盖社区法律服务。全区257个社区(村)普遍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室,优选78名法务工作者聘用为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坐诊”工作室,“巡诊”街头巷尾,负责全科收集、代理和反馈居民身边的法律服务需求。二、强化板块联动,完善“功能支撑”
一是固化“无讼超市”模式。设立“全区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服务中心”,打造“无讼超市”,群众在“超市”内可以自主选择纠纷处置方式、协商优选最佳路径。中心按照“前台后厂”的运行思路,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引导、研判、分流、指派、化解,“横向外协”“纵向认领”,分流联动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效应,握指成拳,实现“点上化解、面上解决”的联动成效。二是培强“调解生态”氛围。发挥村居乡贤的威望作用,让乡贤学法、说法,让他们成为“法律明白人”,先后培育乡贤调解员395名。由村居法律顾问牵头两委成员、乡村贤达,形成了基层矛盾最坚实的“第一道拦水坝体”。针对激化升级后的纠纷,加强与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协同,成立了专职的警民联调、诉前和调和信访事项调委会。组织业内专家、律师、主管部门成立物业、宠物、市场、劳务等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成了“老朱主事”“江宏工作室”等8个品牌调解室,开启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调解新路径。三是打造“复议中心”样板。建成“区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和“行政复议审理庭”,选聘优秀律师、法学院教授组成复议专家智囊团。积极探讨“复议+听证+调解”“市民旁听”等模式,加大律师参与审理和行政复议意见书制发力度,及时责令纠正行政执法不依法、不规范问题,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近三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数量逐年降低,依法行政的水平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三、强化保障措施,提升“质效支撑”
一是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根据流程和协作特点,先后制定印发了《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事项流程规则》《窗口联动协作办法》《调解工作指导规范》以及各项业务指南,印发公示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名册。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考核管理办法》《律师值班制度》,将律师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量化细化,纳入考核,兑现奖惩,已有8名村居法律顾问被末位淘汰。二是持续开展流程创新再造。公证从试点“最多跑一次”到探索“一次不用跑”,“司法辅助”“公证赋强”等注入内生动力。招募53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组建法律援助公益服务团,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办案质量和效率实现双提升。行政复议推行“依法挑刺”式审理,在事实认定上挑骨头、在法律适用上挑毛病、在行政程序上挑瑕疵。三是借技借力科技智慧手段。配备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一体机、“小律”法律服务机器人,研发智能公证APP、智慧矫正系统,开通“法治潍城”抖音号、头条号,一度单日涨粉1.2万,实现了“线下活起来,线上火起来”的宣传效果。
原标题:《【工作动态】强化“三个支撑” 赋能城乡基层依法治理 ——潍城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阅读原文

标签:法律 服务 行政
中国DJ难当“全球百大”?
东海之滨的玉环,红色血脉激荡蓝色梦想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