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健康资讯 » 正文

原创2020年,汶川15勇士重聚,有人成了大校,有人跑运输,有人当警察丨%x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标题:2020年,汶川15勇士重聚,有人成了大校,有人跑运输,有人当警察

转自原作者:川西书客

“如果着陆地点选错,我们就像从5楼扔下来的西瓜一样,开了花。”

回忆起5.12大地震时茂县的那次空降,李振波有些后怕地说到。

李振波1978年入伍,长期在空降兵部队服役。2002年他出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是当时我国最顶级的空降专家,我国各种机型、各种降落伞他都跳过。

不过茂县的那次空降,条件的复杂性还有高度,对李振波来说也是第一次。

不管面临多大的风险,李振波和他的十四名战友,当时空降茂县,都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他说:“谁不怕死?但这就是任务,谁都会这么做。”

汶川大地震刚一发生,阿坝州政府立即和所属各县联系,了解受灾情况。对固话、手机打不通的地方,阿坝州护林防火指挥部启用了电台联系。

每年5月31日前的护林防火警戒期,阿坝州护林防火指挥部都会在每天十点、十六点、二十二点三个时段,和所属各县护林防火办公室,用电台这种“古老”通讯方式交换防火信息。

5月12日这天,阿坝州护林防火指挥部在十五点二十分,就提前开启了电台,接收灾情信息。这时离地震发生还不到一个小时。

十五点五十分,电台里首先传来理县的消息,随后阿坝州地震灾区的消息,不断通过电台传来。

电台室走廊挤满了人,群众在电台室外,急切等待灾区亲人的消息;工作人员来回穿梭,传送指令、取走电台收到的信息。

可是阿坝州的茂县还是没有音信,这个有几十万人的行政县,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汶川地震的各种严重灾情,不断传向全国、传向世界,茂县到底怎么样,所有人都在担心。

通讯联系不上,道路断绝人进不去,要了解茂县的情况、对茂县实施救援,只有依靠空降。

驻训在湖北的十五军,是一支空降部队。十五军的前身是中野九纵队,首任司令是开国中将秦基伟。

上甘岭战役让十五军名扬四海,在我国组建空降部队时,十五军成了候选部队。

空降部队在一战时就已经出现,二战中空降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抗美援朝的经验,我国开始重视发展空降部队,我国陆军中的王牌,成了建立空降军的候选目标。

1959年,时任国防部长林彪谈到组建空降军时说:“空降兵军的组建,是应当从陆军部队调战斗英雄、模范功臣来,要调一个战斗经验最多、仗打得最好的军改成空降军。”

十五军是我国第一支空降军。1961年,中央军委指令时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从三十八军、第一军和十五军三支部队中,选择一支部队建立我国第一支空降军。

刘亚楼选了十五军,他说十五军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全世界都知道十五军。

在遭遇建国以来最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中央忘不了十五军。地震当天下午四点,十五军领导接到中央军委指示,要十五军派出部队赶往灾区救灾。

十五军领导当即下达战备命令,对空降装备进行战前检查。奉命开进灾区的十五军某团,战士们迅速戴上空降头盔,穿上伞鞋,背包里准备好食物。

另外战士们还带上了铁锹、铲子等工具,准备进入灾区第一时间开始抢救被埋群众。

5月13日凌晨三点,十五军救灾部队出发,动用八架运输机,以摩托化配合,向灾区投送兵力。

空运部队到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后,乘坐军车前往什邡洛水镇,下午三点左右到达洛水镇,成为第一支进入地震重灾区的川外部队。

洛水镇当时通讯也全部中断,房屋大面积倒塌,道路支离破碎,电线杆,通讯塔统统躺平。

在一片废墟景象中,群众惊惶失措聚集在空地上,哭喊声不绝于耳。空降部队先遣连队的到来,给受灾群众带来莫大的安慰。

先遣连一到洛水镇,立刻投入救灾工作。他们分成三个突击队,分片负责救援,还抽调精锐力量,对最需要的地方进行重点救援。

官兵们不顾危险,奋战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中,尽最大努力,寻找幸存的生命。

很快,灾区的空降部队接到了空降茂县的任务,与茂县取得联系刻不容缓。

李振波作为顶级的空降专家,随空降军救灾部队进入到灾区,接到任务后,他和空降部队参加了与相关部门举行的空降协调会。

会上汇总的各方面情况,让李振波的神情十分凝重。茂县的海拔高度并不算太高,只有一千六百多米。

但茂县四周都是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高山,这决定了飞机飞越茂县的高度,至少也要达到五千米左右。

这个高度,比当时我国空降军空降的通常高度,要高出好几倍。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和俄罗斯,拥有空降机械化部队。现在我军空降军,可以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实现直升机机降突击伞兵,以及伞降重型机械化伞兵进行作战。

2014年,空降军在青藏高原,首次用大型运输机,从六千米的高度,空投下重型装备。

2015年,我国电视公开报道,原广州军区二十一集团军特种作战旅,在青藏高原成功完成了五千米高度的空降训练。

我军特种作战的高空跳伞装备,也在电视上亮相。

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国空降军的空降重装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空降军的水平已经直追美国,进入世界顶尖行列。

这一波空降军的迅猛发展,就和2008年空降军从茂县空降,有一定的关系。

当时我国空降军跳伞普遍的应用高度只有几百米,特种跳伞的极限高度也只有四千米,空降军的空降装备,相对于空降军强国还十分简陋。

在美国等空降兵强国,五千米以上空降,早已成为空降兵的普遍技能。

那些国家的特种部队,很喜欢用“高跳低开”的方式空降,采用这种方式空降,可以有效避开雷达的探测,提高秘密渗透的成功率。

2015年原广州军区在电视上展示的高空跳伞装备,就属于“高跳低开”装备。可在2008年的时候,我国的空降军还没有这类装备。

没有五千米以上的空降的专门装备,没有五千米高空跳伞的先例,茂县的空降也必须要要进行,因为那里几十万群众的状况,只有通过空降才能了解。

空降茂县,不仅空降高度,远远超过十五军空降高度的极限,茂县空降区域的地形还十分复杂。山脉层峦叠嶂,河流交叉纵横,对空降都构成极大的威胁。

当时空降区域的天气状况,对空降部队又是一个更大的危险。

茂县地区降雨时断时续,这样的天气条件能见度很低,难以确定空降位置,空降要冒着撞山、坠河的生命危险。

就算有专门的高空跳伞装备,以前完成过五千米高空跳伞,茂县那时的环境,对空降也构成极大挑战。

李振波完全清楚任务的艰巨,为了灾区的群众,他和空降团的官兵,勇敢地接受了这次挑战。

十五军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柴振云等众多英雄人物,一个军就有上万官兵获得功臣称号,进入灾区的空降团,就是黄继光生前所在的团。

有着这样军史传承的部队,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不会退缩。

要完成十五军史无前例的空降任务,一定要有一位组织、指挥能力强,以及技术全面、精湛的复合型指挥官。

这个指挥官的重任,交给了李振波。李振波进入茂县上空,比空降军先遣连进入洛水镇还早,茂县的情况十万火急,空降团一刻都没有耽误。

十三日上午,李振波就率领100名空降官兵,登上一架运输机飞往茂县。

在飞机上,李振波还想着协调会的情况,思考到底要怎样空降。到了茂县上空,情况比协调会上通报的信息还要糟糕得多。

天空下着小雨,离地面七百米的空域云层密布,根本看不到地面。

飞机在高寒缺氧的五千米高空盘旋,飞机外壳结上了薄冰,如果强行打开机舱门空降, 很可能会导致飞机解体。

完全没有空降的条件,李振波只好下令返航。飞机降落在成都某机场,李振波一下飞机,就赶去和空降军的领导,商议下一步的方案。

有了对空降区域情况的实际感受,李振波经过认真分析,决定调整空降方案,先采用翼形伞空降小部分部队,探明地面情况后,再进行后续空降。

和圆形伞相比,翼形伞的优势在于可以调节方向。李振波认为,茂县地形十分复杂,空降必须要调整方向,才能选择一个好的降落点。

不过翼形伞也有明显的弊端,只有在运动中翼形伞才有浮力。如果空降过程中,遇到山体阻滞,翼形伞失去动能不再有浮力,空降兵就会直接坠下山崖。

只能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翼形伞可以提高一点空降的成功率,空降的巨大危险,并不会被翼形伞消除。

面对危险空降官兵纷纷请战,但是翼形伞不是空降军的主装备,执行茂县空降任务的一百名官兵中,只有二十二人会使用翼形伞。

而且这次任务难度极高,对执行任务的官兵也有严格的选拔条件,至少要有一百次以上实际跳伞经验的官兵,才能够入选。

而通信兵和担任对空指挥、 引导的官兵,哪怕只有一两次跳伞经验,也必须加入第一梯队,因为他们的岗位对信息传递、后续空降必不可少。

李振波说,不是为当英雄去执行任务,任务必须选择适合的人。

二十二名会使用翼形伞的官兵,李振波安排七人协助做跳伞准备,剩下十四人由李振波率领,进行第一波空降。

十四名空降突击队员中,空降引导队员有四名,其中一位少校之前空降次数有两千两百多次,另外三名高级士官,也全都有五百次以上的跳伞经验。

负责通讯的四名士官,全都是空降军通信团的精英。还有六名突击队员,来自空降军特种大队,熟悉六种机型、四种伞形空降,每人的跳伞经验都在四百次以上。

这十四名突击队员的名字是:王君伟、于亚斌、雷志胜、殷远、王磊、刘志宝、任涛、郭龙帅、李亚军、李玉山、刘文辉、赵四方、赵海东、向海波。

出发前执行空降任务的官兵都写了决心书, 李振波说每次执行任务都会写决心书,那并不是遗嘱,不过如果回不来,那也就成了遗嘱。

有的官兵在出发前给家人写下:“不要恨我,因为我是军人。”

这样的话里,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和对人民的担当。他们回不来,他们的父母会失去儿子,妻子会失去丈夫,儿女会失去父亲。

可为了减少其他家庭损失,他们只能让自己的家庭悬着一颗心,迎着生命危险冲上去。

没有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危险,突击队的官兵也会感到紧张,但他们还是坚定不移地出发了。

5月14日上午,雨一停下来,载着一百名空降官兵的运输机,就起飞向茂县飞去。

在飞机上,李振波再次提醒突击队员,翼形伞的打开阀只有在四千米以下的空中才有效,从五千米的高空空降,伞包很可能无法自动开启,要随时注意手动打开。

他最后重复了一遍各种注意事项,空降区域地形的复杂他也又讲了一遍,唯独没有对空降官兵提到,这次任务有生命危险。

他不敢提,怕一提会让空降官兵更紧张。“是人就会害怕。”空降经验十分丰富的李振波,深知这次任务对每个空降官兵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飞机到达茂县上空,气象条件仍然不适合伞降。李振波没有下令返航,搞清楚下面几十万群众的安危状况,已经不能再拖延,中外媒体都在看着这支空降部队的首次亮相。

关键时候,这支空降部队能不能起到关键作用,都取决于这次任务的成败。

没有长时间的空降条件,那就抓住短暂的空降时机完成任务。飞机在茂县上空盘旋,如同在等待抓拍的瞬间。

几分钟后,空中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飞机上可以看到茂县的城关大桥。机不可失,李振波果断下达了空降命令。当时时间是12点22分,飞机的高度是四千九百九十九米。

十四名空降官兵争着先跳,让指挥员李振波留在后面,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

平常任务李振波也许会采用这样的顺序,而这次任务他要用他的经验,为其他队员寻找降落点。其他队员跟着他的伞降方向,安全能得到更多的保障,于是他下达军令由他第一跳。

李振波跳下去后,又有六名队员紧跟着跳了下去。剩下的八名队员正准备要跳,云层的那道缝隙关闭起来,空降的时机消失,飞机只好继续在茂县上空盘旋。

过了七八分钟,云层再度出现缝隙,八名队员抓住时机,一个接一个跳出了飞机舱门。

李振波跳下去后,下降七百多米开伞,却发现主伞打不开,他像自由落体一样,飞速冲向地面。他并没有慌张,毫不犹豫扔掉主伞,开启副伞,如果副伞再打不开,“……就死定了”。

事后想起来,李振波也感到害怕。这样的危险在他的意料之中,从跳出舱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存在回不去的可能。

十五名队员全都安全着陆,唯一的状况是队员殷远的伞绳缠在了树上,把他悬挂在半空。村民看到后赶来帮他解开伞绳回到地面。

十四名突击队空降后,剩下的八十五名空降官兵,排成两列,等待突击队报告地面情况,然后全部空降。

飞机第三次盘旋到茂县上空,突击队传回消息,告知地面情况很差,不适合大队空降,飞机这才返回了成都。

这次空降是在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指挥的情况下,进行的“三无” 空降。十五军首次公开任务,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空降突击队的到达,让失联四十五个小时四十七分的茂县,终于和外界取得了联系。

地震发生后,茂县水电中断,通讯中断,广播中断,只有极少数有卫星接收装置的电视,能了解到外界的信息。

县领导第一时间稳定局势,征集的四百多名民兵,把守各重要场所,维持秩序,防止哄抢物资,维持街头秩序。

房屋大量倒塌,余震一波接一波,让茂县的居民都集中到广场上。面积不大的中心广场,黑压压挤着三四万人。

凌晨茂县下起了雨,很多人都没有挡雨的工具,只能在雨中期盼着外界的救援。

茂县的中波台2001年开建,设计标准抗八级地震,这次地震建筑基本没有受损。工作人员把震散的线路重新接好,复位机器,安上发电机,就马上开始恢复广播。

来自外界的消息,对当时的茂县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稳定作用,包括四万名在茂县的游客,都是靠着中波台的消息在支撑。

听到收音机广播空降茂县的消息,不能和外界联系的人们,时不时都把目光望向天空。

在孤独无助中熬了四十五个多小时,看到天空出现黑点,在茂县境内的好多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些“黑点”瞬间就赶走了被困群众的绝望,让他们心里有了石头落地的安全感。

在随后的七天七夜里,空降队员每天行走三十多公里,在茂县到汶川的沿途,选择了六个机降场。

这是六个救命的机降场,南镇牟托村的机降场,解救了附近乡镇十万受困灾民。空降队员引导机降、空投二十多次,极大缓解了茂县的灾情,让茂县的人心完全稳定下来。

5月19日,十五名勇士奉命撤离茂县,这个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因体力消耗过大而病倒。空降下来过了几天,队员们都忌讳提空降的事,第一次五千米高空跳伞,让他们心有余悸。

他们背负着生死一线的心理阴影,拼命投入救灾任务,这样的身心消耗,一口气松下来难免就会病倒。

十二年后的2020年,在空降兵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日,十五名勇士再次齐聚部队,参加庆祝活动。

这个时候,李振波已经六十岁,还在空降兵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继续研究空降军的重装空投。我国重装空投的快速发展,其中也凝聚着他的贡献。

当年的十五勇士,还有四名仍然在空降军服役。李玉山在部队任伞训主任,专门负责“三无”空降的训练。

于亚宾则成了引导队的队长,殷远在空降军某大队当班长,向海波在空降军某引导队当文书。

其余的十五勇士都已退役。赵海东在陕西榆林市做一名公路管理员,王磊在辽宁的一所退伍军人培训基地当老师。李亚军2015年退伍,现为上海虹口区绿色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作人员。

王君伟在乐山公安系统工作,又穿上警服继续守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刘文辉退伍后也进入了天水市清水县公安局特警大队工作。

任涛退伍后当起了运输司机,刘志宝退伍后回到了安徽老家,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一直在为人民服务。

赵四方退伍之后回到了山东鲁山县,进入鲁山县城管局工作,雷志胜则在退伍之后,当了一名村干部,如今仍旧奔波在防疫前线。

而郭龙帅退伍后,成了交通运输局的一名职工。一次,他在起吊组装机械时,被落下来的零件砸断了手指。

因为担心影响工作进度,他拒绝了领导让他休息的命令,简单包扎伤后便继续工作。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郭龙帅的手指留下了后遗症。

汶川救灾回到部队后,十五勇士在十五军军史馆前,穿着军装留下一张合影。

十二年后十五勇士再聚首,又穿着各自的服装,按当年位置,重新留下一张合影。他们一生也不会忘记,十二年前的生死战友情。

众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聊得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故事,提及汶川地震的惨状,老兵们仍旧忍不住落下眼泪。

在这一年的5.12地震纪念日,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的微博发布了当年十五勇士,舍生忘死从四千九百九十九米高空空降的视频。视频立刻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三小时之内,点赞数就超过四十万。

回想起当年子弟兵对群众冒死相救的情景,网友们纷纷留下感激的评论,三十多万留言,都是一颗颗感恩的心。十五位勇士不管身在何处,他们当年的英勇大义,都不会被人们忘记。

原创童星张雪迎出面道歉,却难平息粉丝民愤,她这次被亲姐姐坑惨了?丨%x
戮杀的神超,赛场上冷血的鳄鱼;场下温暖的鳄鱼,怀念神超!丨%x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