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忆新闻资讯 » 正文

一对一帮扶!新余这个村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一对一帮扶!新余这个村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原创 谢丹 郭翔 王倩 新余发布

新余发布往期热文推荐
?全市农村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召开?今后五年,他们这么干!?新余市渝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行管股股长彭震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廖佳平是珠珊镇花田村一位90后党员,胡美珍是花田村一位在党50年的老党员。虽然他们一个在上海工作,一个在花田村颐养天之家当“管家”,但因为一场帮扶活动联系更加紧密。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花田村党支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珠珊镇“四百”活动(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正式启动“一名党员 一面旗帜”一对一帮扶活动。自此,花田村的45名党员们和45名包括困难群众、烈士遗孤、在党50年老党员在内的人群建立了一种血肉联系。党员们每月深入帮扶对象家中走访一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读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主动为群众排扰解难。他们不断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进群众心坎里。
传承接力,新老党员架起“连心桥”
在重阳节当天,廖佳平刚好回到花田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来水果和酸奶去看望结对帮扶的胡美珍。▲廖佳平走访胡美珍家人
“胡伯母,颐养之家现在忙不忙?有什么困难你跟我说。”廖佳平来到了胡美珍的家中,直奔主题打开了话匣子。
胡美珍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由于孙子患有脑瘫,家里只有其儿子在外务工,生活比较困难。在村委的帮助下,胡美珍在颐养之家里当起了“管家”。▲胡美珍在颐养之家工作
“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是一名党员,只要我干得动,就坚决不给国家添麻烦。”面对困难,胡美珍眼神坚定地说。据了解,胡美珍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硬朗,在老人中也很有号召力,经常帮助调解纠纷,颐养之家在她的维护下井井有条,而且在她的努力下营造了颐养之家互帮互助的“家风家德”。廖佳平对眼前的这位老党员充满敬佩,他说:“年龄这么大还任劳任怨,在颐养之家发挥余热,她身上的精神值得像我这样的年轻党员学习。” “年轻人懂得多,他们身上也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胡美珍谦逊地说。一言一语在新老党员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廖佳平告诉记者,他在老家时间少,很感谢这次结对帮扶活动让他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这发扬了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让党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通过走访联系给老党员带去精神慰藉。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老党员与新党员的互动,跨越了时间,将‘老’精神传承下来,也让‘新’思想融合进去。”花田村党支部书记廖志平高度评价结对帮扶的意义。
暖心服务,老表齐夸“党员好”
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每月都在花田村发生。据了解,村党支部45名党员人手一本一对一帮扶活动走访手册,他们把走访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党员了解情况后能自己办的自己办,自己办不了的向村委反映,村委解决不了的再向上级反映。▲廖志平的走访手册详细记录着廖腾生的情况
廖腾生是廖志平的结对帮扶对象,自党员结队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廖志平经常会到廖莲芳家中走访。在廖志平8月7日的走访日记中详细记录着:廖腾生智力三级残疾,特殊供养户,由母亲廖连芳看守,因廖连芳年纪大,又要看护儿子,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已报镇民政所,待核查后再告知廖连芳。看腾生精神还行,但家里比较乱,没有户厕,结合户厕改革,下一步村委帮忙建一户厕。▲廖志平走访廖腾生
近日,记者跟随廖志平来到廖腾生家中,他仔细检查户厕安装的情况。“以前老人上厕所都要去外面的公厕,遇到下雨非常不方便,现在年纪大了,我想着还是得帮她安装一个户厕,没有条件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这些党员好,干部好,非常关心我,经常来家里了解情况,帮我们解决困难。”廖腾生母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74岁的廖财文是烈士后代,生活比较困难,这次也列入了帮扶对象,廖俊是他的结对帮扶党员。在第一次帮扶走访中,廖俊就把自己的联系电话放在了房间显眼的位置,一有时间也会上门去唠家常、聊近况。在帮扶过程中,廖俊了解到廖财文会一些泥工手艺,积极向村委反映,在村委的帮助下,廖财文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队伍中的一员。“我以前在外地做泥工,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只能回村里来,没想到在家也能实现就业。感谢大家亲切关怀,帮我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对我们烈士后代的关心关爱。”廖财文满是感动地说。
一个户厕的诞生,一个工作的着落说不上是重要成就,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在花田村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结队帮扶的党员每月都会来到帮扶对象家中,或自备牛奶、粮油,或给他们拿一些旧衣服,又或是帮他们打扫卫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温暖着花田村民的心。
“原来群众挂在嘴边的是干部好,现在党员好也被群众时常挂在嘴边,这代表着我们的活动取得了成效,得到群众的肯定。”廖志平在采访中颇有感触地向记者说道,花田村通过“接地气”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将党员调动起来,让党员从村民口中简单的“名词”变成活跃在村民家中的“动词”,形成了全村党员为群众办实事的新风尚。如今在花田村多了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的群体,他们在这里发光发热,不仅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调和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回答了“党员能为群众做什么”,更体现着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初心。
来源:新余日报
文/图:记者谢丹 通讯员郭翔 实习生王倩
编辑:郭晋 值班主任:谢丹
投稿邮箱:xinyuapp@126.com
声明:分享而不忘尊重原创,转载《新余发布》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和原文链接。部分图片、文章、音视频来自网络,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酬,联系电话:0790-6446199、6446138。1个
1朵
5毛钱
天天搬砖的小新
能不能吃顿好的
就看你们的啦
原标题:《一对一帮扶!新余这个村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
阅读原文

中青报调查: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
国家防总:加派2个工作组分赴陕西山西等地指导防汛抗洪工作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